上世纪90年代我国取消进口配额限制,由于美豆、南美豆单产高,蛋白高,且低廉的进口价格,一下冲垮了我国大豆种植产业。因此,20多年来,我国大豆大部依赖进口,且在我国畜禽养殖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对进口大豆的需求逐年增长。然而,《美国科学院院刊》7日在线发表的中美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粮食进口也会带来进口国环境污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的研究员孙晶、吴文斌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等,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哈罗德•穆尼,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刘建国合作,历时两年多研究得出了上述结论。
1、大豆改种其他作物造成氮污染的原理
大豆可以固氮,不需要或者仅需要少量的氮肥投入,因此大豆种植中过度施用氮肥的情况显著少于其他作物种植。从大豆转换为其他作物后,施用氮肥往往超过作物需求量,多余的氮肥进入地表水、 地下水,或通过化学过程进入大气,最终造成氮污染。
2、全球大豆主要进口国氮营养平衡均由负转正
据统计,从2010年到2014年,在从巴西、美国进口大豆的前10位国家中,有6个主要大豆进口国的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并转换成其他作物,带来农田氮营养平衡都由负变正。以中国为例,氮营养平衡由-32595吨变成91925吨;另外泰国氮营养平衡则由-1039 吨变为 3221 吨。
【氮营养平衡】氮营养平衡是根据土壤初始含氮本底为零,种植作物后因作物吸收和氮肥施用双向作用最终导致本底值偏向正负的变化
3、我国东北地区大豆种植作物转换亦带来水资源负担加重
除了氮污染外,以我国黑龙江为例,在大豆转种玉米、水稻后,则需要浇灌更多的水,从而亦加剧了水资源的负担。
4、结论与建议
鉴于大量进口大豆,而我国本土原大豆主产区改种其他作物所带来的氮污染以及水资源负担加剧等情况,本网认为,处于对环境保护的长远考虑,一方面可加大大豆种植补贴,以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第二,提高大豆种植技术,提高本土大豆的单产及蛋白,当前中美贸易关系复杂或也是我国本土大豆种植业再度兴起之契机;另外,“进口粮食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这也可为我国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进行大豆粮食贸易谈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从而争取到更多的舆论支持。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汇易网 "或" 汇易网"或”JCI "或" 带汇易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汇易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汇易网电话:021-68751628 汇易网信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