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汇易网!

JCI东北玉米产区考察报告(一):东北玉米竞争力下降背后的“心酸”

资料来源:JCI 责任编辑:主任咨询师 cherry 发布时间: 2019-6-4 8:28:05 本文点击: 236
  

春播考察进入关键期,记得去年我们一直东北连续近两个月无雨惴惴不安。然而,今年5月连续降雨已让东北大地焕发生机;去年5月19日中美贸易纠纷以双方发布联合声明的方式“休战”,大规模美国农产品进口潮已然近在眼前;今年“五一”小长假过后中美战进一步升级,双方自6月1日起进一步加征关税。在变幻莫测的“天气”和“政治”大环境之下,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东北的土地。第一站:哈尔滨-绥化-望奎-海伦。

  

风和日丽,我们沿着哈伊高速一路向北,我们罕见地在哈尔滨近郊发现玉米的竞争者——大豆已开始渗透至哈尔滨,在近年来考察中尚属首次。直至传统大豆产区海伦约有30%以上的玉米转种大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大豆的“崛起”和玉米的“衰落”,而这不仅仅源于政策补贴。

  

(JCI摄于哈尔滨近郊)

  

1、 心酸之一:政府补贴继续倾向于“大豆振兴”

  

今年东北粮补政策“扩大豆、稳玉米”的意图已经较为明确,且从东北三省一区已公布的消息来看,大豆生产者补贴小幅下降,玉米生产者补贴有所提高,但两个品种之间每亩补贴价差继续高达100元以上,进而导致黑龙江以北非玉米优势产区的农户选择播种大豆。参见2019年东北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对比表(元/亩)。

  

2、心酸之二:合作社“隐形的翅膀”——规模化优势与政策倾斜

  

在与农民的交谈过程中,我们发现,黑龙江北部区域大豆产业蒸蒸日上与当地合作社发展息息相关。当地合作社的兴起抬高了地租(以望奎地区为例,当地每垧地租由去年8000-9000元上涨至9000-10000元),但由于合作社本身的规模化优势在生产资料采购、机械化生产乃至农业保险方面的规模化优势,其竞争优势突出。而政府各项补贴更倾向于合作社,使得当地合作社可依靠每亩200元以上的大豆生产者补贴直接获利,更是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区域大豆面积的明显上升。

  

3、 心酸之三:东北玉米“降价”的生不逢时与涨价的“叫好不叫座”

  

春播前农民“备耕”期间的玉米价格走势也是在东北玉米“市场化”的第四年选择种植品种的依据之一。无奈的是,2018/19年度东北玉米价格迎来开门红,但在一季度(春节前后)却出现了明显下挫(从下图可见,鉴于2018年12月1日中美贸易出现转折,粮价急转直下,2019年1月至3月国内玉米均价累计下跌3.61%,截止3月下旬东北玉米价格一度被“打回原形”),直接损害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热情——3月下旬玉米价格再度抬升,但备耕“时间窗口”已经关闭。

  

此外,去年上秋国内玉米价格在干旱、中美贸易战等多重因素推动下飙升,但黑龙江部分地区玉米销售却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以望奎一带为例,当地玉米每斤上涨至7毛时,粮贩大多望而却步,最终不少农户玉米在春节前后“最低谷”的每斤0.6+销售,让人唏嘘不已。

  

由此可见,今年黑龙江地区农民玉米种植意愿下降不仅仅是政策使然,农民在期间的角色更多地是无奈与心酸。政策上,政府扩大大豆面积意图明显;规模上,即便同样种植大豆,农民无力与合作社竞争;时机上,多变的中美贸易关系让农民即便在“涨价”时也很难保证获益——当然,假如农民会使用期货、期权,或许一切会有所不同。



  

明天再见!


关闭窗口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汇易网 "或" 汇易网"或”JCI "或" 带汇易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汇易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汇易网电话:021-68751628 汇易网信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