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汇易网!

热穹顶下的丰收赌局:拉尼娜阴影中重构的南美粮权

资料来源:JCI 责任编辑:资深咨询师 Monica 发布时间: 2025-9-12 9:09:25 本文点击: 11

2024/25作物季,南美大豆与玉米市场正处于一场深度“重构风暴”之中。巴西、美国的超级丰收如浪潮般推动价格进入下行通道,阿根廷则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打破了大豆种植面积多年扩张的惯性。极端天气如同隐藏的“暗礁”,在看似平稳的供需平衡线下悄然埋下变数的伏笔。而中、美、巴之间贸易三角的失衡与重构,更让这场围绕南美农产品展开的“价值重估”进程,充满了难以预判的不确定性,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格局也因此面临着被重塑的可能。

一、丰收定调:巴西“量增价弱”与阿根廷“面积收缩”的供需分化

南美大豆与玉米的供应端正呈现“一扩一缩”的鲜明分化,直接改写全球农产品的过剩预期。

巴西作为全球大豆出口的“核心引擎”,2024/25季的丰产基调已基本确定。美国农业部与巴西本地机构预测,巴西大豆产量将介于1.62亿-1.75亿吨,逼近历史峰值;同时,马托格罗索州等主产区的播种进度显著快于往年——截至8月22日,巴西大豆播种完成率达0.5%,是去年同期的5倍,显示农户播种意愿强劲。但丰产的另一面是“价格承压”与“销售停滞”:巴拉那瓜港大豆FOB价8月累计下跌4.6%,报每袋116.28雷亚尔;更关键的是,农户对新作大豆的预售比例仅10.8%,远低于20.5%的历史均值,叠加旧作销售近乎停滞,巴西新季大豆市场已陷入“丰产不增收”的困境。

玉米市场的矛盾则更为复杂。巴西首季玉米受种植意愿下降影响,Conab预计产量同比减少10.8%至2140万吨,播种面积缩减15.6%;但出口需求仍在支撑短期价格——Anec预计8月玉米出口量达1120万吨,创同期较高水平,物流瓶颈(卡车短缺、运费上涨)与高水分玉米遭拒收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局部市场的供应紧张。这种“产量降但出口增”的格局,使得巴西玉米价格呈现“国内强、国际弱”的分化,与芝加哥期货的贴水(contango)结构形成反差。

阿根廷则打破了大豆种植面积的“四年连增”趋势。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预测,2025/26季阿根廷大豆种植面积将减少80万公顷至1760万公顷,这是五年来首次面积萎缩。核心原因在于“作物替代效应”:玉米叶蝉危害减轻推动玉米种植面积恢复,葵花籽的高收益吸引农户转种,再叠加大豆投入产出比收窄、利润微薄,农户不得不调整种植结构。尽管二季大豆面积有望小幅增加以对冲降幅,但阿根廷大豆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份额权重”已出现边际下降。

二、天气变量:热穹顶与寒冬后的“两极反转”,拉尼娜成关键伏笔

极端天气正成为打破南美农产品供需平衡的“X因素”,从巴西的“窒息性热浪”到阿根廷的“创纪录寒冬”,气候异常的影响已贯穿作物生长周期。

巴西中北部正遭遇“热穹顶”气候的侵袭,10个州的局地温度接近或超过40℃,马托格罗索州库亚巴市甚至测得41℃高温,部分地区湿度降至7%-10%的“沙漠级别”。这种极端高温若持续至大豆开花结荚期,可能导致单产受损——尤其是马托格罗索州已完成播种的大豆,面临水分胁迫风险。气象机构警告,本周下半段高温可能进一步加剧,部分城市或突破43℃,对处于苗期的大豆构成直接威胁。

阿根廷则刚熬过“史上最冷寒冬”,2025年冬季全国平均降水较常年偏多38%,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北部出现13天霜冻(1906年以来最多),巴塔哥尼亚高原测得-17.4℃的极端低温。不过,春季(9-11月)气象预测迎来“转折”:主产区降雨将回归正常,仅巴塔哥尼亚南端偏旱概率较高,全国大部气温预计偏高0.5-1℃。这种“雨足温高”的气候对大豆、玉米播种有利,因而罗萨里奥谷物交易所据此上调面积预期——大豆面积或从1620万公顷恢复至1720万公顷,玉米面积增至760万公顷,也展现了阿根廷本土机构的分歧性。

但更大的风险藏在“远期气候”中:厄尔尼诺现象正在减弱,预计年底可能发展成拉尼娜现象。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通常会给巴西南部、阿根廷及美国带来干旱天气,这意味着2025年初南美大豆灌浆期、玉米成熟期可能面临缺水威胁。当前芝加哥玉米期货的远期贴水结构,已部分反映市场对拉尼娜的担忧——尽管短期供应过剩压制价格,但远期天气风险为价格提供了“安全垫”。

三、贸易三角:中国“弃美取巴”成定局,美国大豆陷“百慕大困局”

中、美、巴的大豆贸易三角正发生“结构性倾斜”,中国对巴西大豆的依赖度持续攀升,美国大豆则陷入“出口消失”的困境,这种失衡进一步放大了南美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巴西已牢牢占据中国大豆进口的“主导地位”,今年巴西大豆出口量的75%流向中国,而美国尚未售出2025年大豆作物中的任何一蒲式耳给中国。这种差距并非短期偶然:巴西通过优化物流、降低出口关税、签订长期贸易协定,持续巩固与中国的供应链联系;更关键的是,中国为缓冲贸易中断风险,主动扩大巴西大豆进口以分散来源,减少对美国农产品的依赖。从棉花、牛肉到咖啡,巴西在多个农产品品类上对美国形成“替代效应”,美国农业出口正面临“百慕大三角”式的困境——中国需求流失、巴西竞争加剧、自身丰产压价。

这种贸易格局的变化,直接反映在价格传导上:巴西大豆港口溢价虽低于运费参考点,但凭借稳定的供应能力,仍能维持对美国大豆的价格优势;而美国大豆因中国采购缺失,CBOT新作物(2025年5月)大豆期货已失守每蒲式耳11美元关键支撑位,基差疲软、贴水结构持续,市场看跌情绪浓厚。对于南美而言,中国的“需求偏好”已成为定价的重要锚点——巴西大豆的“中国溢价”与阿根廷大豆的“份额争夺”,将持续影响全球大豆贸易流向。

四、市场重构:价格下行周期中的“结构性机会”

综合供需、天气与贸易因素,南美大豆、玉米市场正进入“价格下行周期”,但在整体过剩的背景下,仍存在“结构性机会”。

对大豆而言,巴西丰产与美国丰收的“双轮驱动”将主导价格下行,但需警惕巴西高温导致的单产下修、阿根廷面积缩减带来的供应边际减少,以及拉尼娜引发的远期天气溢价。若巴西热穹顶灾情超预期,或拉尼娜提前到来,可能触发大豆价格的阶段性反弹;反之,若丰产落地、天气正常,大豆价格或在2025年中触及周期底部。

对玉米而言,巴西首季减产与出口强劲的“矛盾”、阿根廷面积恢复的“增量”,叠加美国玉米的丰产压力,将使得价格呈现“区间震荡”。短期看,巴西物流瓶颈支撑国内价格;长期看,全球供应过剩仍将压制价格,唯有拉尼娜引发的干旱风险能提供实质性支撑。

对贸易商与农户而言,当前市场的核心策略在于“对冲风险”:巴西农户需加快旧作销售,避免价格进一步下跌;阿根廷农户可利用天气保险(政府补贴比例已提至55%)对冲气候风险;中国进口商则可通过“巴西+阿根廷”的双源采购,平衡成本与供应稳定性。

总而言之,2024/25作物季的南美农产品市场,是“丰产定调、天气搅局、贸易重塑”的三重力量激烈博弈的舞台。尽管从当前态势看,短期价格下行的压力十分明确,但极端天气的突发性影响以及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仍有可能让市场出现超预期的波动。拉尼娜现象的“最终走向”,就像一把关键的钥匙,将决定这场供需重构的“终局答案”。2025/26作物季的南美农产品市场,是“丰产定调、天气搅局、贸易重塑”的三重博弈。尽管短期价格波动剧烈明确,但极端天气与贸易格局的变化,仍可能让市场出现超预期波动——而拉尼娜的“最终走向”,将决定这场供需重构的“终局答案”。



关闭窗口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汇易网 "或" 汇易网"或”JCI "或" 带汇易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汇易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汇易网电话:021-68751628 汇易网信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返回顶部